一片玻璃有9层楼高,一套二居室大。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玻璃生产领域拥有的独到“绝活”,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8米、12米、18米,再到23米、26米,超长超大超白玻璃原片的制造纪录,一直由这家企业保持。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海内外多项超级工程上也都闪耀着金晶玻璃的身影。
可以说,一片令人瞩目的超白玻璃,承载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山东制造向“新”图强、向“质”跃升的厚度与广度。
时间回到20年前,彼时,中国的玻璃企业还没有自主生产超白玻璃的能力。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在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都退缩的情况下,金晶顶着压力,义无反顾地啃下这块硬骨头。2005年,金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生产的超白玻璃顺利投产,让这一曾经依赖进口、价格高昂的产品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玻璃越长,出现缺陷的概率就越大,对生产稳定性要求越高。从“中国第一片”到“全球单片最大”,金晶始终坚守对“至纯”“至真”的追求,注重创新研究与应用,持续推进技术变革,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模式转变。
以创新的锐度打磨明天,类似金晶这样专注于细分领域并做到全球领先的“隐形冠军”正在山东悄然涌现:坐上全球“头把交椅”的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让全球大牌电钻工具上安上了山东造的钻夹头,而这靠的是其拥有的150多项专利,以及30多年专注毫厘之间的韧性;用变化的产品“拉住”客户,文登威力工具集团生产的高端活扳手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2%,“唯创新不破,创新是解决一切困难的金钥匙”“创新决定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跟随者”的标语在集团随处可见……
什么是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它们无不是坚持着长期主义,保持着战略定力,深耕核心技术、突破行业壁垒,以各自在细分赛道上的硬实力,共同构成了山东品牌创新的坚实底座。
传统产业并非“旧包袱”,只要注入创新动能,就能裂变出澎湃的新质生产力。如今,金晶生产的玻璃产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和日用领域,而是朝着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大步迈进。
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是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它9.7万平方米的玻璃幕墙每年可以提供230多万度电,几乎能满足建筑自身的用电需求。这其中有2200多平方米的玻璃幕墙产自于金晶。
2022年,由金晶自主研发生产的TCO导电膜玻璃,解决了晶硅太阳能电池弱光下发电效率低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突破的背后,同样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关。期间,金晶不仅攻克了在线大尺寸均匀镀膜、纳米级膜层控制等关键技术,并自主开发出了镀膜设备,实现了从设备制造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自主可控。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敏锐捕捉全球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透过金晶玻璃的创新跃迁,我们能够感受到山东品牌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坚实现产品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的步伐。
近年来,山东聚力提质增效,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包括以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为重要抓手,做强先进制造业。在根植于山东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之上,挖掘符合未来产业变革的方向,山东制造业经历着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36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研发投入上不断加码;政府打造政策洼地,营造创新生态。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产业有望塑成山东制造业的“新筋骨”。
一片玻璃,彰显了不起的山东智慧,为世界带去高水准的山东制造;一片玻璃,映照实业报国的赤诚,诠释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志不求异,事不避难。流淌在鲁企身上这份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敢于突破的文化血脉,无疑是山东制造穿越周期、领跑未来的底气所在!
来源:闪电新闻
关注金晶集团公众号!
在线应聘